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刘晓旭教授近日在Wiley 杂志社旗下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29.4)发表题为“Atomic-Level Matching Metal-Ion Organic Hybrid Interface to Enhance Energy Storage of Polymer-Based Composite Dielectrics” 的研究性论文,刘晓旭教授与清华大学党智敏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华体(中国)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该论文的发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在聚合物基电介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在聚酰亚胺(PI)和铌酸钙(CNO)纳米片之间设计了独特的新型“金属离子有机杂化界面”。 该界面中金属离子不仅能与无机CNO实现原子级匹配,还能与PI链实现少缺陷的结构匹配,形成均匀而稳定的化学键合。该结果等到了实验测试表征和理论计算的验证,其中“金属离子有机杂化界面”可减少了自由体积,并在填料-基质界面区域引入深阱,从而抑制了基于PI基复合电介质中的电场畸变。因此,含有“金属离子有机杂化界面”的PI基电介质表现出优异的储能性能。在25℃和150℃下,且储能效率为90%时,该复合介质的储能密度分别达到9.42 J cm3和4.75 J cm3,为纯PI的2.6倍和11.6倍。该研究为聚合物基复合电介质的界面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2239)
新闻小贴士:
刘晓旭教授,华体(中国)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在陕华体电子竞技工作5年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 (IF=29.4)、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27.8)、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 (IF=31.3)、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IF=27.1)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IF=20.4)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我校“三项改革”政策支持下,其聚合物电介质相关成果实现12项专利技术实现企业转让,与大同共聚(西安)科技有限公司、珠海蓉胜超微线材有限公司、黑龙江逐浪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多项横向项目,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轻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华体(中国)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利用高校科研成果赋能陕西省新质生产力发展。
(核稿:王卓 编辑:刘倩)